在擔任翻譯員之前,已聽過不少關於中國人轉用英文(拉丁)名字的爭論。有人認為,中國文化博大精深,我們好應該讓外國人接觸並理解我們的文化。而要做到這一點,就要由自己的名字做起。例如,澳門特區行政長官何厚鏵的名字,不應是洋文Edmund Ho,卻應該是Ho Hau Wah,或可減少洋人誤會的Hau Wah HO。可是,問題就出在這裡。
同一個名字,在不同中國方言裡,會有不同的拉丁譯音。舉例說,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,用普通話拼音是HU Jin Tao,而廣東話的則是WU Kam Tou。那麼,作為翻譯的我們,就會被這種方言分別搞得頭昏腦脹。當然,胡錦濤這種大人物,作為吞過書的學生,是不可不懂的。
反對者在這問題上就會認為我是杞人憂天,因為反正國內人就用普通話拼音,港澳人用粵音,不就可以了嗎?還未。再看深一點,就會發現更多問題。
筆者認識一位新加坡來的華裔教授,姓陳的,新加坡譯做Tan,出自最初大批移居當地的福建所講的福建話。另外,在台灣,因為他們國際化起步比較早,所以用一些比較像外語的國語拼音。比方今屆總統選舉其中一位候選人謝長廷(另一位是馬英九),他的姓氏的外文拼音是Hsieh。在國內,卻變成Zhe。這種不統一的譯法,不單止讓我們做翻譯的束手無策,更讓學習中國文化的外國人糊塗起來,「究竟你們中國人是怎的?」
在日本,國民通常都不會起外文姓名,卻直用自己的日文名字。比方,日本流行歌手中島美嘉是Nakashima Mika,前首相安倍晉三是Abe Shinzo,國寶級足球員是Nakata Hidetoshi。只要懂得日文的規律,我敢講,遇上任何日文名字都可以翻譯過來。日文跟中文的分別,就是它有統一的發音,全世界日本人都是這樣子讀音的,不會模糊。可是,中文,雖則非常博大精深,但卻糊裡糊塗,一懂不懂,雜亂無章。
即使筆者只懂Arigatou,都能估計「中田」跟「中村」跟「中島」都會是Naka-作前綴的,但卻完全估不到「謝」是Zhe,Hsieh,Che,Tse,還是其他用不同方言拼出來的音。作為翻譯,我們一方面要尊重原文,也要尊重別人的名字。若果得過且過,不作全面的資料搜集,就跟一個不懂尊重別人,隨便看別人信件的無賴一樣。
可是,若果你遇上的是「張三李四」等不太知名之輩,我只能講句「祝你好運」。阿厘吉締。